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6日 10.7°C-15.5°C
澳元 : 人民币=4.79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给豹猫戴上卫星定位颈圈,北大的科研人员有了一些新发现

24天前 来源: 搜狐宠物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近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地区的北坞公园和中坞公园相继发现了豹猫的身影。豹猫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豹猫就曾神态自若地出现在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赛场区域,成为冬奥“最萌观众”。

去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罗述金及其猫科动物研究团队为24只豹猫戴上了卫星定位颈圈。研究豹猫有何意义?他们有了那些新的发现?近日,罗述金向记者讲述了豹猫的故事。

2021年2月在延庆出现的豹猫,背景是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赛场。受访者供图

由一份粪便开始的专项调查

在大众印象中,豹猫通常在深山老林中出没,它们夜游“三山五园”的经历让大家发现,原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离我们这么近。

豹猫身形修长,体形似家猫,头部有深褐色条纹,腿部和尾部有环纹,全身布满了像铜钱一样的斑点,因此也被亲切地称为“钱猫”。它们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和郊野灌丛等生境中,也喜欢在湿地、溪流等近水处活动。

罗述金介绍,豹猫是亚洲特有,且在亚洲分布广泛的小型野生猫科动物。它常常被与一种家猫——孟加拉猫混淆。由于孟加拉猫在历史繁育过程中曾和豹猫杂交,所以保留了身上有斑点的性状,被饲养者误以为是豹猫,也给大众造成了“豹猫可以养”的误解,其实孟加拉猫绝大部分基因已经是家猫。

虽然豹猫在北京也一直有分布,但在大约十年前,被拍到的影像非常少。“当时,豹猫在北京野外的照片只有两张,一张是2011年左右由观鸟者拍到的,一张是2017年野鸭湖监测科工作人员拍到的。”

罗述金研究猫科动物已有20多年,2017年在延庆山区徒步时,她偶然发现了一份猫科动物的粪便,“那个地点离住宅区不到1公里,有可能是家猫的粪便,但如果是豹猫留下的,就说明野生豹猫可以离人居环境非常近。”她将动物粪便带回实验室,通过DNA鉴定,她惊喜地发现那只动物的确是豹猫。

也正是从那时起,罗述金开始对豹猫进行专项调查。2018年开始,她在延庆山区的一条徒步路线上布设了几台红外相机,一个月后回收时,欣喜地发现拍到了两张豹猫图像,还是不同的个体,这让她和团队信心大增。

2021年2月,红外相机拍到了背景环境为冬奥高山滑雪赛道的豹猫图像。罗述金撰写了题为《隐秘的奥运观众》的短文,与照片一起投到Science杂志,并在2021年7月东京奥运会开幕当日发表。

2019年在延庆拍到的豹猫。受访者供图

扩散的豹猫或需更多生态廊道

豹猫在生态系统中有何重要性?保护它们对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罗述金说,世界上大约有40种猫科动物,大型的如虎、豹、狮子,捕食鹿、野牛等有蹄类动物;中型的如猞猁,猎物是兔子等;小型的如豹猫,捕食老鼠、小鸟、野鸡等。所有的猫科动物都是其所处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豹猫虽然体型小,但也是顶级捕食者,它们的存在说明其所在的生态链是完整的。“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豹猫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底线。”

近年来,豹猫研究逐渐由远郊扩展至近郊。为了进一步探索豹猫的活动规律,罗述金团队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申请了特许捕猎证,并于去年首次大规模为豹猫佩戴卫星定位颈圈。戴上颈圈的24只豹猫分布于延庆、怀柔、密云、门头沟、海淀、昌平6个区,覆盖远郊和近郊。

颈圈每小时对豹猫进行一次位置定位,它可以记录豹猫的体温,同时像运动手表一样记录豹猫的活动量,让科研人员更精准地掌握豹猫的状态、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根据这些数据,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以往,豹猫被认为是严格夜行性动物,趋避白天的人类活动。但综合红外相机调查和颈圈记录,大家发现,在远郊的深山中,豹猫在冬日中午12点至下午2点也较活跃,这体现了动物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豹猫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否意味着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且向近郊扩散?罗述金认为,这可能代表着种群的扩大,也可能与近年来监测力度加大有关。“我们观察到现象,形成假设,再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进行验证。”

近期首次监测到豹猫出现的北坞公园和中坞公园,距离最近的大西山地区有数公里之远,且被五环快速路阻隔,但在大西山与处于平原区的“三山五园”地区仍有多条生态廊道。

科研人员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豹猫在七八个月大时就离开出生地,开启“暴走”模式,向周边扩散,寻找新的领地。旅程中偶有意外,比如有的豹猫过马路时被车撞死。他们曾经观察到一只豹猫穿过了六环路,幸好在几个小时后又平安折返,回归山林栖息地。“我们希望这些数据可以为城市规划做参考,让动物有更多栖息空间,并打通绿地营造更多的迁徙廊道。”

2023年3月在延庆拍到的豹猫。受访者供图

和豹猫“共处”

豹猫的扩散最终会使它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人居环境。去年冬天,有媒体报道称,房山一只豹猫雪后下山觅食,咬死农户37只鸡。调查发现,以往也存在豹猫因吃鸡被村民报复性毒死或受困兽夹的情况。

“人和野生动物如何在城市和谐共处”是个永恒的话题,研究人员也希望借助调查寻找答案。

针对野生动物肇事,政府会给予补偿。罗述金的团队曾到丢鸡的村子实地调查,他们注意到,遭遇豹猫杀鸡的鸡舍均存在安全漏洞,这些鸡舍非常简易,是半露天的或者有较大孔隙,只能防范家禽自己飞出去。但豹猫身形修长,善于攀爬跳跃,只要有个和它头部差不多大的洞,它就能钻进去。在她看来,人类无法“教育”野生动物不要偷鸡,一个可行的途径是搭建或加固鸡舍,在不伤害豹猫的同时确保家禽安全,以此缓解村民和豹猫的矛盾。

团队对豹猫食性的分析也发现,家禽并不是豹猫的主要食物。北京山区野生动物丰富,豹猫捕食家禽的原因在于其量大易捕。防止豹猫进入笼舍,豹猫就会回归山林,捕猎天然猎物。

目前,北京绿隔地区公园强调“留野”和建设自然带,保留植物群落的原生状态,给小型野生动物、鸟类营造不被打扰的栖息地。罗述金认为这很重要,城市环境需要照顾到人和动物的需求,公园景观不能只有整齐的花卉和草坪。“游客可能会觉得留野区杂乱无章,但那里的隐蔽环境恰恰满足了动物的需求。随着时代审美发生改变,大家不仅会认同动物保护的理念,也会欣赏自然带的原始野趣之美。”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团队正在形成报告和建议,将为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和未来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参考。

“豹猫逛公园”的新闻让一些市民好奇,遇到了豹猫应该怎么办。近年来,罗述金偶尔在朋友圈发布豹猫的照片,大家普遍有两种反应,一种觉得豹猫凶猛,询问其是否会攻击人,一种觉得豹猫很可爱,想养。

“两种态度都不合适。”在她看来,一个地区野生动物对人的态度,其实反映的正是当地的人对于野生动物的态度。如果动物面对人淡定平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对动物是友好的。人们很难在自然环境中看到豹猫,如果看到了,最好的态度就是置之不理,而非追逐、投喂。“和野生动物相处的原则是不伤害、不接近、不投喂。”

记者/张璐

编辑/白爽

校对/陈荻雁

运营编辑/刘茜贤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