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9日 9.0°C-14.0°C
澳元 : 人民币=4.82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2.5亿人面临感染风险,城市也有夺命“小黑虫”?(组图)

14天前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2021年,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共有393个县、2.5亿人口面临多种蜱传疾病的潜在感染风险。以蜱虫感染中最严重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例,北京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发热伴发病人数已达18902例,整体病死率达5.11%。

突如其来的重症

陈晗回想起父亲去年7月经历的种种,仍后怕不已。

陈立今年54岁,是河南信阳市商城县汪桥镇人。去年7月14日,他开始发烧,浑身无力,全身疼,“连头皮都疼”。陈立以为是感冒,去镇上的卫生院看病,医生判断是上呼吸道感染。连着打了几天点滴后,一直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一夜可以又吐又泻七八回,人虚脱得上台阶都没有力气。”到第五天,他的血小板个数下降到了75×10^9个/L(正常值为100-300×10^9个/L),“医生觉得不正常,建议去县医院。”

当天,陈立和家人租车去到了商城县人民医院。此时,血液化验的结果显示,他的血小板值已经下降到了72×10^9个/L。在医生的询问下,陈立才记起,在发烧前的两三天,自己曾下地干活,当晚睡觉前,在肚子上发现了一只虫,他没有在意,把虫子从身上拔下来睡了过去。医生告诉陈立,他肚子上的那只虫应该是蜱虫,他很可能是被蜱虫咬后感染了病毒。

陈立对蜱虫并不陌生,蜱虫在当地叫“鳖虱”或“草爬子”。黑色或棕色的外壳,芝麻粒大小,身子呈扁平的椭圆状,长为成虫后,8只细细的脚分布在身体两侧。在鸟、刺猬、狗、牛、羊、人身上都能见到。2008年,陈立养了一百来头羊,经常在羊身上看到草爬子,家里所有人都被咬过,被咬的地方甚至几年后还会痒,但也仅限于此。

听到父亲被蜱虫感染后,陈晗的第一反应是不能掉以轻心。几年前,她朋友的公公被蜱虫咬了,被送到到专治蜱虫感染的信阳一五四医院,在ICU里走了一遭才恢复。陈晗提出要转到160公里外的信阳一五四医院,但父亲“怕花钱,又觉得被这个虫咬不是什么大事”,拒绝了陈晗。直到当晚七点多,实在疼痛难耐才同意转院。父亲平时是个好强的人,当时“脸色很差,走路必须要搀扶”,陈晗差点留下了眼泪,忍着不敢表现出来。

在对陈立的血液、粪便等进行检测后,医生确定陈立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一疾病常简称为发热伴,是一种由蜱虫所携带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009年,正是在离陈立家不远的大别山区最先分离出新型布尼亚病毒。被感染的患者轻则发烧、乏力,重则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呼吸衰竭等等,甚至死亡。

住院的第二天,陈立变得非常烦躁,“插在手上的针管一定要拔掉,手舞足蹈闹着要下床,以为是去上厕所,但没拉住就往医院门口冲,和他说话他也听不进去,还会说胡话”,陈晗回忆。最让陈晗揪心的是父亲承受的疼痛,全身痛得大汗淋漓,面容扭曲,“用纸轻轻给他擦汗,纸覆到脸上时他的身体都会疼得直哆嗦”。

主治医生告诉陈晗,因为耽误了诊治时间,再加上有多年的哮喘,陈立接下来的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建议他们转到ICU治疗。转入ICU后,陈立的鼻子和嘴里开始出血,血小板值最低时只有27×10^9个/L,因为血氧饱和度过低、出现呼吸衰竭,只能上呼吸机维持正常呼吸,“医生一天找我们谈话两次,说这个病没有特效药,只能一是消炎,二是因为他的肺不好,针对肺部用药”,陈晗还记得医生说的另一句话,“别的都做不了,现在就每天祈祷吧”。

那是陈晗和家人最难熬的一段日子,每天只有5分钟探视时间去看躺在床上、鼻子里还在出血,手上因过度针孔而浮肿的陈立,其他的时间都在“以泪洗面”,陈晗的母亲“甚至已经放弃了”。好在陈立还算年轻,身体素质不差,在ICU经过10天左右的治疗后,身体开始慢慢恢复。后来在出院的通知书的医生诊断里,陈晗才更清楚地了解那段时间父亲的身体有多虚弱,发热伴还引起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证、低蛋白血症等等。陈晗告诉本刊,同病房一个70多岁的被蜱虫咬的奶奶就没有这么幸运,“医生说她心衰严重,让家属把人拉了回去,第二天就落气了”。

2.5亿人面临感染风险,城市也有夺命“小黑虫”?(组图) - 1《小别离》剧照

难以治疗的传染病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爱华从2016年开始研究蜱虫,他告诉本刊,蜱虫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多在4-10月出来活动。蜱以吸血为生,一生只吸3次血,一般成虫阶段才会到人身上吸血,其余时间都在土里。“蜱虫吸血的时间比较长,要一到两个星期,体重迅速增长”,大小从扁平的“芝麻粒”变为圆滚滚的“黄豆”,颜色也从黑色、棕色变得透明。

虽然外观不太起眼,蜱虫在自然界中的威力却不可小觑。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洋介绍,蜱虫在全球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病原传播媒介,“蜱的嗅觉敏锐,与人隔15米的时候就可以感知到”。除叮吸的直接损伤外,蜱可感染、传播的病原体种类多、范围广,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5类220多种,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螺旋体、32种原虫。一种蜱可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体。

陈立所得的发热伴是蜱虫叮咬可能会引起的疾病之一,此外还可能出现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立克次体感染、莱姆病等等。不同的病是由携带不同病毒的蜱虫所致,多发区域也不相同。以森林脑炎为例,主要出现在我国东北、西北的原始森林,严重的可能出现肌肉瘫痪、精神失常、失语、痴呆、癫痫等后遗症。好在由于发现得早,上世纪50年代就研发出了针对性的疫苗。

2.5亿人面临感染风险,城市也有夺命“小黑虫”?(组图) - 2《改过迁善》剧照

邹洋说,在所有蜱虫感染的疾病中,发热伴是最严重的一类,目前,还没有研发出针对性的疫苗或药物,只能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引起发热伴的新型布尼亚病毒主要携带自一种被称作“长角血蜱”的蜱虫种类,自2009年被发现后的十多年里,这一病毒陆续在河南、安徽、辽宁、江苏等地扩散开来。2023年6月,北京疾控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发热伴发病人数已达18902例,整体病死率达5.11%,患者多为在田地、山坡、树林、草地等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发热伴治疗的棘手之处在于很多人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邹洋表示,蜱虫很狡猾,“多选择不易骚动的部位咬,比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等”,这意味当蜱虫爬上身时往往难以发现,加上叮咬没有痛感,患者更难察觉。邹洋介绍,新型布尼亚病毒在体内潜伏的周期短则3-5天,长则1-2周。病人通常会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热期,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等;第二阶段是极期,也称为多器官功能损害期,患者持续高热,重症病例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至死亡。第三阶段是恢复期,一般需要2周。邹洋告诉本刊,很多人来看病时已经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时患者大多以为是感冒。”

今年以来,邹洋还观察到了一种趋势,莱姆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往年我每年只会接诊几例,今年接诊了几十例。”和发热伴有些相似,莱姆病初期的症状是全身慢性乏力、疼痛等,身上还会出现环形红斑,“但目前很多病例没有典型的环形红斑,也就没有意识到是与蜱虫叮咬有关”。

2.5亿人面临感染风险,城市也有夺命“小黑虫”?(组图) - 3

《莱姆症的秘密》剧照

不断扩大的风险

4月底,住在南京市区的胡昕带着女儿从公园回来后,突然发现女儿的耳后有一颗“痣”,特别黑。胡昕有些纳闷,“之前这里没有痣的”。她用手摸了摸,“痣”动了起来,两侧冒出小小的脚在摆动,胡昕吓了一大跳。她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蜱虫的科普,和婆婆两人对着照片一认,确认了是蜱虫。

胡昕马上打车往最近的同仁医院皮肤科,医生也是第一次处理蜱虫叮咬,用针管注射器挑破皮肤,用镊子把蜱虫拔了出来。好在蜱虫附着不久,还没有开始吸血,胡昕的女儿没有其他异常反应。这次经历给胡昕留下了阴影,此前她只在南通的农村老家看到过,“在小狗的身上趴着”,没想到离自己这么近。自那以后,她很少再带着女儿去公园草地上玩,玩了回来也会“连发缝都会仔细检查、清洗”。

郑爱华解释,刺猬是蜱传病毒最主要的宿主,随着城市的环境变好,绿化变多,野生动物也会变多,“城市里的蜱虫和刺猬的密度比大家想象的要高的多,北京市四环以外所有的山山水水,但凡有点草、有点树的地方全都有刺猬,非常多,而且平均能携带百个蜱虫,也包括长角血蜱。”2021年,他和团队曾在别墅中间的花园还有奥森公园的仰山上都发现了长角血蜱,还是孤雌的长角血蜱。而且顺义的蜱虫携带病毒,病毒序列跟河南信阳的病毒序列很接近。

根据郑爱华和团队的观察,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长角血蜱,虽然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但已经扩散至全国大部分省份。作为不会飞的虫类,郑爱华表示,蜱虫的扩散速度很快,“这是因为鸟类是蜱虫重要的宿主,蜱虫随着候鸟飞往全国各地”。在对全国73个县的长角血蜱进行采样后,郑爱华发现,有41个县的长角血蜱都是繁殖方式为孤雌。所谓孤雌,郑爱华介绍,是不需要有性繁殖,仅靠雌性蜱虫就可繁衍,“孤雌种群的扩散速度是两性种群的2.3倍,比它快得多”。

蜱虫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也使得蜱虫的活动范围不断变大。2021年,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研究佐证了这一观点,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引发了蜱虫种类的持续地理扩张,国内发现的19种蜱类的总体高风险区域范围从1950年至2018年明显增加,中国目前共有393个县、2.5亿人口面临多种蜱传疾病的潜在感染风险。

面对不断增加的蜱虫感染人数,2018年,江苏省卫健委曾发文要求省里医疗机构将蜱虫传染病参照法定传染病进行报告管理。2024年,国家疾控局发文要求参照乙类传染病来管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意味着医疗机构应该在发现病例的24小时内上报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所长鲍倡俊提到,为了更好地防控和降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健康的危害,建议国家正式从法律上将蜱虫传染病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只有被定为法定传染病后,医疗机构甚至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机构等社会机构和个人一旦发现该类传染病,就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在规定时限内进行报告和管理,如果不及时报告将要承担法律责任,“束缚力更强”。另外,很多药物可能纳入医保,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

(陈晗、陈立、胡昕为化名)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吉小娉
吉小娉 14天前 回复
发热伴皮疹,身体处有黑色焦痂是发热伴的典型表现,野外回家,一定要检查身体有无咬伤!
小优雅同学
小优雅同学 14天前 回复
野外归来,必须检查身体,尤其是头皮、肚脐等部位
水煮小白菜124
水煮小白菜124 14天前 回复
还有恙虫,广泛分布在南方,主要宿主是老鼠。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