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8日 13.1°C-17.0°C
澳元 : 人民币=4.73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2017-06-08 来源: 大J小D 评论0条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你告诉4岁的小A,现在需要睡觉了,她怎么也不肯,自己用头撞墙,还把所有玩具都扔在地上;


6岁的小E想要看电视,你要求他需要完成作业后再看。于是,他大喊大叫在客厅打滚一小时表示抗议;


12岁的小F因为同桌没征得他同意拿了他的橡皮,于是他直接一拳打向了同桌,你因此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


18岁的小S沉迷在网络游戏,你试图把她关在屋子里不让她玩,她在卧室大骂你是个坏妈妈。


也许,你我的孩子都还小,还没遇到这些问题,但上面这样的一些场景,我相信你我都不会陌生,现实里有很多熟悉的影子。尽管我们的孩子都小,但不知道现在的你看了这些会有什么反应。


对我而言有很多反思,上面这些看似无关的事件,本质却是相同的:孩子无法解决问题。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社会开始抛给他们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或者责任),当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解决问题时,他们第一反应就是逃避,而这个逃避的方式通常就是哭闹、发脾气、撒谎甚至欺负。


而所有问题的根源都直指一个方向:这些长大后的“问题少年”,从小父母都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有效解决问题!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 1


最近在纽约上早期儿童课程时学到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四步法,在美国排名好的幼儿园,这是每个老师必备的技能,也需要逐渐教给3岁以后的孩子并且一直不断创造机会练习的方式。


我其实从小D1岁左右就开始实施了,那时并没有理论基础,只是运用了曾经带团队的管理学方法(现在看来带人和带娃真的是相通的)。这次上完课就非常清晰了,觉得这样的方法首先父母要学会,要从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就有意识使用这样的方法,身教的力量大于言传。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 2


第一步:问题是什么?


很多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第一反应就是说“不可以这样”,稍微好一点的父母会先共情,等孩子情绪平静后进行教育,而常常第一句话是“为什么,为什么打人?为什么不做作业?为什么扔玩具?”。却不知就是这一句“为什么”一出口,就把真正教育孩子的大门关掉了。


回到上文说的,孩子之所以出现各种发脾气,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当我们问一个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孩子原因,无疑就是把他们逼到了死胡同:年纪小的孩子继续大哭大闹,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就开始找借口或者撒谎。


最关键的第一步不是问“为什么”,而是定义问题,“你刚才怎么了?你出现什么问题了?”年纪小的孩子我们父母可以帮助说出来,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鼓励孩子自己说出来。比如因为不想分享玩具而打人的孩子,我们可以说,“刚才小C抢我的玩具,我不想给,我很气愤,于是打了她”。


当孩子可以自己知道遇到什么问题时,当他们说出来的瞬间其实负面情绪就得到了一个出口。而对于父母来说,只有定义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源解决问题。


当你可以准确定义问题时,你基本上也就有了解决方案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 3


第二步:有什么解决方案


第二步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动脑筋,想一想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这一步的关键就是尽量多地想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这是一种思维能力的锻炼。当一个孩子发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时,他们就不再无助了,就不容易有很多过激表现了。


和第一步是一样的原则,小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导或者帮助孩子说出,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尽量鼓励孩子思考回答,“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不想把玩具给小C。下次,你可以直接告诉小C,这是我的,不给!还可以怎么做呢?也许你可以走开,或者来到妈妈身边求助。再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呢?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一起玩,说不定也很开心呢”。


一个孩子在生命早期可以经历这样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不仅是锻炼他的思维,更是帮助他建立了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生活中问题总是有的,但是解决方法永远比问题多”。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 4


第三步:想象每个方案带来的结果


第三步非常关键,就是帮助孩子预演一下不同方案可能会导致的结果,这不仅在教孩子如何做选择,而且也是在锻炼孩子的同理心换位思考。


下面两则是当时课堂上我的同学,也是纽约某个幼儿园的老师分享的,对话就是一个3岁半女孩说的,她之前就是一个幼儿园的“小霸王”,总是咬人打人,后来老师才发现了问题症结,她不想分享自己的玩具,但是不知道怎么拒绝。永远不要小看孩子,有环境有适当的引导,他们可以自己想到很多的解决方法,这才是我们父母需要培养的。


“如果你直接告诉小C,这是我的,不给!小C会有什么感受呢?”

“小C会很难过”

“是哦,小C会难过,那你准备怎么做呢?”

“可是我还是不想给啊,这是我的玩具”

“嗯,这是你的玩具,你有权不给。但是不是我们可以好好和小C说呢?”

“对,我可以告诉小C,我知道你很想玩我的玩具,但我现在在玩,我不想给你”。


“如果你直接告诉小C,这是我的,不给!小C还是要抢过来玩,你该怎么做啊?”

“我会继续大声告诉他,这是我的,你不要拿!”

“嗯,这样真好,那万一小C还是坚持呢?”

“嗯。。。。那我会离开他,我会找到老师寻求帮助”

“对啊,我们不需要打人,我们有其他各种别的方法来解决!”


年龄大的孩子一定自己会提出这些如果以后的问题,这就又是绝佳的机会父母帮助孩子思考解决方法、缓解孩子的情绪。而年龄小的孩子当父母引导出这些提问时,就相当于给他们打了“预防针”,提前演练了一遍,他们就不会今后遇到手足无措了。


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父母的支持,但父母永远只是那个脚手架,我们可以托一把,但最终爬的那个人只有也只能是孩子,这样的演练就是脚手架的功能!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 5


第四步:演练一下


任何技能的内化都源于行动,对于孩子来说更加重要。要让孩子真正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不能光停留在口头说,而是要让孩子去实践。


这里的实践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角色扮演,带着孩子在家和自己的娃娃毛绒动物进行情景扮演,鼓励孩子把之前说过的方案说出来,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发现孩子哪里做的还不够好,可以及时给出建议。针对这种方式,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情景的还原要越具体越逼真越好,这就考量父母的表演能力了。


第二种就是去生活中实践,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预见性。比如当我们今天又要带孩子去公园,也许你就能预见到还会遇到其他孩子来抢她的玩具,这时不妨在去的路上就和孩子预热一下,“我们现在去公园了哦,小D今天带了一个特别好玩的玩沙漏斗,一定会有很多孩子想要和小D一起玩。小D到时会怎么做啊?”


第四步不是终点,它可能是下一个新问题的起点,这就提醒着我们父母需要时刻带着这样的思路,而不是一出现问题就进入应激模式。学习就是一个反复实践犯错直到掌握的过程,而孩子掌握每一个技能就是需要一个持续一致稳定的外部反馈,这就是我们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好的反馈是进步的关键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 6


从自己开始回到校园系统学习后,我自己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所谓教育孩子,起点就是父母自身的思维模式。就像今天谈的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最终回归的就是父母自己如何和这个世界互动,然后我们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他们应该怎么互动。


尽管我们都是成年人,但很多人是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这里就包括了如何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或者因为孩子自己产生的问题(比如情绪失控)。


于是,我们采取的就是对孩子制止呵斥,把自己问题发泄到其他人身上,想单方面掩盖问题,却从来没有花时间去梳理问题,自然就更加不会教孩子如何解决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


所谓“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 - 7


前不久的课堂上,教授分享了一句话,"Education is not a preparation for life but a life itself”,教育不是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做准备,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所以啊,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因为有了孩子,生活里多了那么多的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机会,请一定牢牢抓住!


遇到孩子遇到更好的自己,这真的不只是一句鸡汤!


大J叨叨叨


一个月前我尝试了给自己每篇文章配一段录音的形式,很多朋友都给我留言说这个形式特别好,特别让我感动的就是很多长辈也都给我留言,告诉我以前看我文章眼睛很累,现在有了录音可以直接听,也能多学习科学育儿的方式。


所以我接下来会把以前一些旧文也加上一个录音,在工作日的二条发送(今天的第二条就有哦)或者周末也会推送一下,希望可以让更多的长辈们“听到”我的育儿心得。


今天又是惯例,纽约时间每周的周三晚上(北京时间周四早上)我都有学习任务,今天的留言不能及时回复大家了。大家先给我留言,我大概要10点以后可以上线,比心!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专治“不想吼孩子,脾气上来忍不住”这种病

经不起挫折的孩子,小时候父母肯定没做这三步

不要让你对孩子说的每句话都在传递,我不爱你!

养育孩子过程中,爱与溺爱的尺度在这里

使用共情没用?不要借着共情的名义实行控制才是关键(附音频)

思维模式决定潜力,这是每位家长该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家长会不会提问,竟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先把母亲的位置坐稳了,孩子的生命才能更安稳(附音频)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新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正在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各大电商持续热销。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