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7日 21.6°C-24.5°C
澳元 : 人民币=4.73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好巧,你也有“健身房恐惧症”啊

1个月前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ID:FeelbetterKY),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最近我刚克服了一个巨大的恐惧:我去健身房健身了!

原本我以为,像我这种去个健身房都犹犹豫豫,拖了好多年才终于敢进去,是比较少见的 i 人症状,没想到去网上一搜发现,好多人都有同样的心路历程,即便是鼓起勇气进去了,恐惧的感觉也是一点没少。

图片来源:小红书

奇怪的是,我周围有好多 i 人朋友,他们的焦虑、恐惧似乎就没那么多,早早就迈入了健身房还养成了规律运动的习惯。

向他们咨询时,不少人还向我表示:健身房值得去,而且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健身房恐惧全世界人民都有,

但要解决它并不难

原本我以为,我们对健身房的恐惧和从小到大内敛、含蓄的教育,以及健身行业还不是那么成熟有关。结果去国外一搜发现,即便是在热情奔放著称、健身产业早已十分发达的欧美国家,这种恐惧也普遍存在。

英语世界里将“gym(健身房)”和“intimidation(恐吓)”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用“gymtimidation(健身恐惧)”指代没有锻炼习惯的人面对健身房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我在 Twitter 上发现了一位胖大哥,他不仅强调了健身恐惧症的普遍,还用自己的真实经历鼓励大家一起对抗它。

图片来源:Twitter

在统计了国内外社交网络上关于健身恐惧的发言、相关论文研究以及周围人的反馈后,我发现大家对健身房恐惧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单纯对进入陌生空间的恐惧。

2、不会使用健身器材,不敢尝试。

3、对可能花费的数额没有概念。

4、大部健身房都是男生多,女生更希望在女生多的地方锻炼。

5、教练频繁推销。

6、身材不好,怕被比较、被审视。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且复杂,但其实一个简单方法能解决:从最简单的健身项目,比如跑步开始尝试。

2014 年一项关于健身房社交恐惧的研究中,研究者表示“暴露”对降低公共场合运动焦虑可能会很有用[1]。

这里的暴露,是指循序渐进地接触健身房并慢慢适应它的过程——我们没必要一开始就抱着上器械的目的去健身房,先从跑步开始,顺便对健身房的环境、价格、教练水平等做简单的观察,等慢慢适应后,再考虑下一步。

图片来源:unsplash

一个更具情绪价值的解决方案,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锻炼目标上。

一项与健身房恐惧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在拉来了 100 位 16~36 岁的受试者进行测试后发现,运动动机和运动恐惧之间存在多重负相关[2]。

当你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我为什么要去锻炼”并获得了清晰的答案时,焦虑会随之减轻。

图片来源:unsplash

我身边 N 个有健身习惯的 i 人朋友,都是这一研究结论的现实证明。

在我询问 Ta 们初次去健身房是否恐惧时,大家的答案里平静的成分比焦虑多。

Ta 们的共同点是锻炼目的极其明确:有的人需要锻炼肌肉缓解颈、腰疾病,有的人坚定地要减肥,有人身材本身就不错但想获得更挺拔健康的体魄,还有的干脆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欢上了健身就想试一试。

清晰的锻炼意愿驱赶了一部分焦虑,让他们顺利打破了健身房玻璃隔断构造的结界,迈进了健身房,并慢慢变成了有健身习惯的运动人士。

图片来源:unsplash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友冒出了新的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去健身房呢,居家健身就不行吗?”

居家锻炼也可以,

但要克服的困难有些多

对于日常运动来说,居家锻炼是很好的方法。

跑步、走路、卷腹、平板支撑,这些我们常见的有氧、无氧运动,都能给身体带来正面影响,可以说动一下就有动一下的好处。

但是,当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身体状态(比如增加肌肉)时,居家锻炼这件事儿的可行性就会比变得弱一些。

迎面而来的第一个问题是,靠自己养成运动习惯,太难了。

举个例子。腰疼常见疾病,改变生活方式、坚持家庭锻炼,是最有效的应对和预防腰疼的措施。

然而,一项综合了 11 项研究、囊括 1088 名受试者在内的综述性文章发现,有一半左右的背痛患者,没有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做锻炼[3]。

导致他们没能坚持的理由也非常普通:信念不强,监督不够——和我们放弃运动的原因差不多。

你看,连治病的事儿很多人都做不到自律,我们三分钟热度也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罢,这种不自律的现象,才是正常的对吧。

自行锻炼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很难保证运动姿势正确。

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针对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做了调研,结果发现,50% 的受试者因为没有经过专业指导,在做深蹲这种常见动作时,都会因为无法理解正确的姿势而没能有效训练到对应的肌肉[4]。

深蹲也是我印象深刻的动作之一。作为一个最爱深蹲的健身环爱好者,我在上第一节健身课时才发现,原来我深蹲的动作,都是错的。下蹲时骨盆后倾、起来时骨盆前倾,做了 3 组 45 次,才找到正确的运动姿势。

这张图来自网站“real simple”,虽然一点都不 simple……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除了对动作的理解不够之外,日常生活里的错误生活习惯导致的动作惯性,才是最难改的问题。

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在旁边及时纠正指导,我们会完全根据自己的习惯做错误的动作而不自知。一来这会影响训练效果,二来有研究发现,动作错误和旧伤复发,是运动中最常见的受伤原因[5]。

所以对于想要认真锻炼的运动小白来说,去健身房的意义,并不在于能用上专业的器械或设备,而是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

去健身房找专业人士带,

还有这 2 个大好处

你有没有想过,从一个运动小白到运动健将,人格转变、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哪个原因最重要?

2017 年一项发表于《行为医学年鉴》的研究,在跟踪调研了 94 名健身新手后给出了他们的结论。研究人员表示,对养成健身习惯来说,时间的一致性和低行为复杂性,是最重要的两项预测因素[6]。

时间的一致性,是指固定的锻炼时间,这一点容易理解;低行为复杂性则提醒我们,作为新人,要尽可能地降低自己学习成本,过程越简单,就越容易养成习惯。

这样的训练计划,新人其实很难执行 | 小红书

一位花一千块办健身房次卡只去了两次,又办乐刻季度会员只去了 5 次,最终靠私教课养成健身习惯的朋友,对这一研究结果表示了强烈认同。

她说:“如果运动还要自己思考今天练什么、怎么练、动作对不对,就太烦了。我选择找教练的原因是降低了我做这件事的门槛,我只要去,然后无脑做动作,就可以了。”

另一项研究从健身效率的角度,证明了专业人士带教的价值。研究发现,在专业人士监督下进行阻力训练会带来更大的初始力量值、更大的锻炼强度以及阻力训练期间感知用力值的更高评级。

说人话就是:有人带,力量增长快,还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处于怎样的训练状态。

这两项研究指向了一点:健身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新手上来就要给自己做教练,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还是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更靠谱。一位健身十多年的朋友有句话说得很好:你找教练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找教练,所以得好好学!

找到合适的健身房&教练,

没你想得那么难

如果你身边有健身经验丰富的朋友,跟着朋友练自然是最完美的方案;如果没有,自己准备去找健身房和教练,也不要太焦虑和恐惧。

开头我提到说,好多 i 人朋友都顺利找到了合适的健身房和教练,这里其实还有一个信息要补充:这些 i 人朋友,都是女生。

我向她们征集了各自找健身房 or 私教的过程,并总结了 3 个关键点,应当会对大家挑选健身房有帮助。

离家或公司近,最重要!

健身房的位置,离家或公司越近越好。距离远一些的健身房,光是出门就足够让人放弃了——这是所有朋友达成的共识。

另外,有了这一点约束,我们的筛选范围也会大大减少,选择起来更容易。

试课时,这样判断教练水平

选出距离合适的健身房后,就可以预约线下试课了。一位有着十多年健身经验的朋友,给了我几个判断教练是否专业的方法:

看证书。国际认证的 4 大私教认证证书(CSM/ACE/NSCA/NASM 这四个认证机构颁发的私人教练认证)比较具有含金量。

看身材。教练的训练效果、肌肉痕迹,比证书更有说服力。

看沟通能力。对方能否讲清楚你的身体现状、达成目标需要的时间、课程怎么安排、每个锻炼动作别后的原理等问题,都能反映出教练的真实水平。

除了这 3 点,更重要的其实是你自己的感受——我们花钱学东西,目的都是为了好的体验,沟通过程中自己能觉得舒服,比任何标准都重要。

健身装备,没那么多讲究

去健身房之前,我搜索了好多“新人攻略”,穿什么衣服鞋子、带什么设备等,网上列出的装备清单有一大堆。

事实上对于新人来说,健身装备并不重要。宽松的运动服+舒适的运动鞋就够了。

头发比较长的话,记得带根头绳;女生建议买个专业的运动内衣。

必备的设备就这些,等锻炼了一段时间有了经验,想买什么、该买什么,自己自然就清楚啦~

其实,找健身房或私教以及一切线下服务,这几样大原则都通用。虽然参差不齐是消费中的常态,但我们只要做好基本的筛选,找到靠谱的健身空间,没我们想象中那么难。

结尾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想做一件事时会被外部的干扰而阻碍,就像因为对健身房恐惧,而迟迟没去锻炼身体一样。

我想,我们还是得把精力放在自己想做什么上,忘掉,或者至少不要放大那些干扰,一步一步地去接近自己想做的事儿,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如果你也有朋友对健身房有恐惧和疑问,不妨把这篇文章 转发 给 Ta,说不定对方会就此行动起来!

作者:星河

参考文献

[1] Levinson, C. A., Rodebaugh, T. L., Menatti, A. R., & Weeks, J. W. (201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ocial Exercise and Anxiety Measure (SEAM): assessing fears, avoidance, and importance of social exercise.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35, 244-253.

[2] KUŚ, M., & KNAPIK, A. Motives and barriers (kinesiophobia) for physical activity people training at the gym.

[3] Beinart, N. A., Goodchild, C. E., Weinman, J. A., Ayis, S., & Godfrey, E. L. (2013). Individual and intervention-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herence to home exercise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Spine Journal, 13(12), 1940-1950.

[4] Oshita, K., Hagiwara, G., Monma, T., Tsuno, T., Koizumi, K., Oyama, Y., ... & Funatsu, K. (2016). Association between previous experience of strength training under appropriate supervision and knowledge of squat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exercise regula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14, 61-71.

[5] Summitt, R. J., Cotton, R. A., Kays, A. C., & Slaven, E. J. (2016). Shoulder injuries in individuals who participate in CrossFit training. Sports Health, 8 (6), 541–546.

[6] Kaushal, N., Rhodes, R. E., Spence, J. C., & Meldrum, J. T. (2017).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through principles of habit formation in new gym memb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51(4), 578-586.

[7] Ratamess, N. A., Faigenbaum, A. D., Hoffman, J. R., & Kang, J. (2008). Self-selected resistance training intensity in healthy women: the influence of a personal trainer.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2(1), 103-111.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ID:FeelBetterKY),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