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3日 20.0°C-23.9°C
澳元 : 人民币=4.79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2022-01-07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1

全历史专访

专家访谈、深度阅读、纵深历史

“十岁那年冬天,我无端添了一个毛病。每天晚上钻进被窝后我会再爬起来,站在床上,开灯,居高临下慢慢环视一周,看着光线洒满每一个角落,躺下,睡觉。”

“我见过新生儿的出生,见过病人的离世……阳光强烈,我觉得冷。”

“若干年后,当我的博士论文终于选定汉代墓葬及其信仰,探究死与重生的研究方向时,我有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感觉。”

——《死与重生·后记》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2

李虹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0

本期采访老师:

李虹,山东大学宗教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博士,现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专攻中外艺术史及中国工艺美术研究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李虹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参与我们的专访!在我们开始之前,能简单地跟大家回顾一下您的学生生涯吗?您的学术经历是怎样的?是什么影响了您,让您对汉代的墓葬与宗教感兴趣的呢?

李虹:我80年代末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一家行业博物馆从事行政工作,十几年后实在是不喜欢这种一天天“等因奉此”的工作,觉得前途灰暗,退休前的生活可以一眼望到尽头。

我心有不甘,于是辞了工作,考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从李书吉先生学习专门史,回炉重拾我当年读书时心心念念的历史学学业。硕士毕业后进入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姜生先生。姜老师在两汉思想文化,特别是道教史与道教科技史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很有建树。

至于说到我后来的研究方向,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生死是人类的终极问题,相信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段都会有所感悟。我母亲是妇产科医生,我从小生活在医院的环境中,虽然少不更事,但医院中的生老病死给童年时的我留下了一生的印记,也成为我后来关注生死问题的契机。在和导师商讨研究方向时,姜老师建议我做汉代思想研究,在与姜老师多次交流后,决定主要从考古资料出发研究汉代的丧葬观念。这一读就是五年。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看来您对学术的热情真是历久弥新,令人敬佩!您在书中曾引用《礼记·郊特性》里的“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也就是相信“魂魄二元论”(余英时、蒲慕州),这个概念在先秦两汉的公共意识中是否存在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您怎么看待这个“二元论”呢?

李虹:我还是比较赞成余英时的魂魄二元论,它是我国古代区分一个人活着还是死亡的基本看法。魂魄二元论认为人的生命由魂与魄共同构成,魂主精神,魄主形体,二者合二为一共同主导人在世间的正常生活,一旦人死则魂魄离散,魂归于天,魄归于地,各有归途。

正是魂魄二元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古人在丧仪中的招魂行为。周代制定的丧葬礼仪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复”,即“招魂复魄”。人刚离世,由复者携死者生前衣物站在东面房顶上,面向北方呼唤死者姓名,三呼之后,将附有死者灵魂的衣服从扔下,另一人用小箱子接住,拿回寝室盖在死者遗体上,复者从西面房顶下来,复礼结束。这里的呼唤,就是为了让死者的魂回归,达到起死回生的目的。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5

如果站在死者家人的角度,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招魂这一行为。人们总是不愿意面对亲人的死亡,所以总是采用各种方式祈求死者复活,通过人为的努力向死者表达真挚的追挽之情,以求从极度悲痛中得以解脱,让伤悼者接受现实,让理性介入情感。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魂魄二元论”的确是很重要的中国古人生死观入门理论。说到生死观,马王堆汉墓中曾出土了许多药材,如辛夷、茅香、桂皮等,还有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这在众多汉墓中是比较少见的(谷物与食物更加常见),这代表着汉人什么样的生死观呢?药材的出现是否代表在墓主人死后也会有疾病的困扰?

李虹:古人对死后世界的认知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即“事死如事生”,或者也可以称为“视死如视生”。根据这一说法,在对死后世界居室的布置中也要有生前生活的场景,所以药的存在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实际上除了草木类的药物外,还有一些用于炼丹的矿物类药材。考古发现的一些资料可以证明汉代人炼丹求仙思想。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7

四川乐山麻浩99号东汉阳嘉三年画像崖墓前堂出土一小罐,内装云母片和硫铁矿石;四川新都清白乡东汉末年画像砖墓的中后室后壁外也有内装有鸡骨和云母片的小陶罐。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药石有辰砂、铅块、紫水晶、硫磺和孔雀石总量有五公斤,除此之外还在药杵臼旁发现了铅丸和覆在器物表面的丹砂,因此发掘报告推测这些与药杵同出的小铅丸可能是精心炼制的矿物丹药。生前炼丹希冀升仙,死后带入地下希望在另一个世界可以继续生前的修行,这是死者的愿望,也是生者的安排。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您书中提到,刻在墓葬中棺的外壁上的图像代表了死者或生者对于死后世界的认知,那么经常出现的金乌、蟾蜍、伏羲与女娲的意向代表了什么?汉人信仰的死后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虹:汉代墓葬中无论是随葬品还是壁画,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种而是多种思想模式的混合,此时很难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死后世界的想象。也就是说,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是存在的,但是在具体设置时没有一定之规,图像内容之间有的有逻辑性关联,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把各种图像拼贴在一起,在体现一个多元的知识体系。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9

金乌是太阳的象征,极阳;蟾蜍是月亮的象征,极阴。金乌和蟾蜍的两两出现体现汉代人对阴阳观念的热衷,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则可以解释大量表现阴阳图像同时出现的情况。

比方说,女娲图像在汉代时与伏羲图像往往同时出现,只是他们的关系由兄妹变成了夫妻,长期单身的西王母也有了与之相伴的东王公,长沙马王堆和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的帛画,阴阳概念则由画幅上端两角的太阳和月亮来代表,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汉代人的宇宙观认为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极,任何具体的事物,包括男女、天地、日月、方位飞禽走兽等等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对汉代的人来说,阴阳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万物内在的本质。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这些墓葬壁画中关于神话的意向和符号很有意思,是华夏本土神话信仰的代表,所以是珍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目标。另外,古人的墓葬观与生死观也紧密相连,《史记·蒙恬列传》中提到蒙恬自杀,反省自己的罪过时,只对自己起土建长城一事感到惭愧,因为建造这种规模的工事一定会切断地脉,而地脉跟人的凶吉相关。当汉人起土修建陵墓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解决“破坏地脉”的问题的?

李虹:《史记•蒙恬列传》载蒙恬自杀前对自己起土建长城深以为憾,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罪也。”蒙恬把自己死于非命的原因解释为破坏了地脉,足以说明当时人认为地脉与人的凶吉是密切相关的。

秦汉人认为动土而不行解谢之礼会得罪地下神,地下神反过来会作祟于人,因此动土之后必须举行特定的仪式,行祭祀之礼对地下神祇表示酬谢。为解除因动土而带来的罪谪,要请巫师拜祭宅土之神。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11

王充在《论衡》中说当时“缮治宅舍,凿地掘土”之后就须“解谢土神”。具体操作是“为土偶人,以像鬼形,令巫祝延,以解土神。已祭之后,心快意喜,谓鬼神解谢,殃祸除去。”《东观汉记·锺离意传》也载“功作既毕,为解土,祝曰:兴功役者令,百姓无事,如有祸祟,令自当之。”具体的作法文献缺载,但大体上都是要举行仪式的。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的确,这些祭祀之礼对当今的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结合古人的生死观与新冠疫情,您在书中提到汉人对传染病(即“注”)已经开始有初步认识了,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墓葬习俗,您能跟大家简单解释一下“注”与“解注”吗?后者的意义是什么?

李虹:“注”是古人对邪病恶气的一种泛称,名目繁多,如风注、气注、鬼注、转注、尸注、生注、死注等等,后来也将这种邪病恶气转移于他人称为“注”。东汉时刘熙在《释名·释疾病》里就说:“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这里说的“注病”就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与东汉末年广泛流行的大疾疫有关。

“解”有解除、禳解之意,但除“解除”外,还包括“解谢”,即解除殃咎灾厄,护佑生人,对“注”的解释上尚有歧义,一般认为可能是烈性传染病。为了解除生者对注病的恐惧,东汉时流行解注术,其目的是为了“无令死者注于生人”,解除死者对生人的牵连,隐含有医学方面的含义。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13

考古发现的解注瓶上有以朱书或墨书书写的文字,这此文字被称为解注文。无论是解注瓶还是解注文,强调的是镇墓的意义,为活着的人除殃祈福,护佑家宅安全,为地下死者解适除过,隔绝死者与生者的关系,使死者不得再侵扰牵连生人。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明白了,感谢您的科普!另外,在佛教传入华夏之前,汉人对于生与死的理解是完全本土化的,那么在当时有地狱与天堂的概念吗?

李虹:死者归泰山信仰是我国本土冥界信仰系统中的核心观念,地狱和天堂观念则是佛教传入后后起的概念,汉代时尚未这种说法。

《左传》里的一篇古文《郑伯克段于鄢》我们比较熟悉,里面有一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记述,说明当时人的思想中死后是有一个归处的,从上下文记载推断,黄泉应在地下,但具体情形如何并有细说。汉代墓葬竹简、镇墓文中经常出现的“地下丞”“地下主”“地下二千石”等主管死后世界的神祗,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死后世界是位于地下的。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15

汉代时,人们在提到死后世界的时候有两个常用词汇:泰山和蒿里。泰山位于泰山的南面,自周末便有了神仙传说,后相传为死者葬身之所,《后汉书》中有“中国人死者,魂归于岱(泰)山地也”的记载。“蒿里”一般解释为泰山脚下的蒿里山,至迟在东汉晚期蒿里已成为冥府的代称之一。汉乐府中有“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句,将人死后魂魄归宿称为“蒿里”,掌管这里的是“蒿里老人”“蒿里丈人”或“蒿里父老”是模仿世间政治体系建立的地府官僚系统,确保人鬼隔绝、人鬼分离,成为掌控冥界众鬼的关键,体现了汉代基层乡老制度对死后世界的影响。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原来地狱与天堂的概念并不完全是外来的呢!听说《死与重生》这部专著是源于您的博士论文,我们知道读博是一个艰辛的旅程,当时您花了多少时间查找资料并写作呢?期间有遇见什么棘手的困难吗?

李虹:读博士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标准时间是三年。但是说实话,第一年忙于博士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读书,找方向,真正用于研究的时间并不多。真正开始研究之后,才发现很多事情不得不放弃。

刚进宗教所学习时,有次正捧着一本小说看,导师开玩笑说了一句:你怎么还有时间看小说啊。这话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觉得自己太不务正业了。之后看还是看的,只是不敢看太多时间了。

我刚进宗教所读博士的时候,很好奇问一个师兄为什么会延毕、为什么会读五年,他说:我想不通,我写不出来。他说得很平静,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没想到后来也轮到我,我也想不通,于是也写不出来。但是写不出来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老老实实地接着读书,接着思考。

有很多人会说读博士如何艰辛什么的,在我看来,其实大家都差不多,无非是读书、思考、查找资料。其实,真要是在做喜欢自己的事情,这不是什么艰苦的事,难在其中,乐也在其中。最讨厌的其实是要在规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不过说这事的人也多,大家差不多,我就闭嘴吧。学历史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就不辛苦。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非常认同您的看法,希望我们的读者都可以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我们的读者中也有许多考古爱好者,近年发掘的汉代墓葬中有什么令人惊喜的发现吗?

李虹:我博士毕业后在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工作,承担本科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教学工作,原先的研究视角和关注点有所改变,现在更多地将目光转移到汉代以及以后墓葬壁画中,除非是有墓室壁画的发现,一般都不再关注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吧。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3

原来学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有时也会有无奈呀!除开汉代墓葬壁画,您近期正在进行什么学术项目吗?

李虹:我一直对北朝女性以及她们在朝廷和家族中影响有很大兴趣,现在正读书和收集资料,希望能写一本关于她们的半学术性作品。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19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20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21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22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23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24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25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26

全历史专访李虹:《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 27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