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1日 13.4°C-15.2°C
澳元 : 人民币=4.79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治教培,惩996,开放三胎”:这一切都是为了4个字

2021-11-22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21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今年的娱乐圈经历了几出大事让人们刷新了对娱乐圈的认识,仿佛看了一期娱乐圈的道德与法治节目一般精彩。

就在今年,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也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总数,同时也拥有富饶的疆土和资源,但是目前国内许多资源的分配还不够均匀。

“治教培,惩996,开放三胎”:这一切都是为了4个字 - 1

国家对于资源分配等相关调控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目前国内贫富差距比较大,出现了阶级固化加深的趋势,所以国家对于资源的调控显得尤为关键。

好比现在社会上的资源90%被上层阶级全部掌握,剩下的人们只拥有10%的资源。这样的资源分配明显不公平。

底层人为了争抢这10%的资源而拼命,上层阶级不会将手中的资源给底层阶级共享。因为他们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爬到了上层阶级,是靠自己的实力获得的资源。

目前看来,国家陆续推出的这些政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也是一环扣一环布的局。

“治教培,惩996,开放三胎”:这一切都是为了4个字 - 2

先是前期国家整顿教育机构,在5月份国家宣布放开三胎政策,而在8月底发布超时加班案例,在企业画出明确的红线,将997工作制列为违法制度,彰显了国家对职场的调控和干预。

国家推出这一套组合拳也有着深刻的意义,是当代北行和国家政策的一种必然性地展现。

现在年轻人在巨大的社会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压迫之下,已经开启了低欲望的生活模式,许多年轻人为了逃避压力选择了不结婚不生育的方式生活。

也是在各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许多年轻人在不得已的状态下面对孤独,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经营爱情和婚姻。

“治教培,惩996,开放三胎”:这一切都是为了4个字 - 3

房价的不断增高、巨额的彩礼和举行婚礼的费用,让许多年轻人已经望而却步,在现实之下只能选择低下头。不仅是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和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

许多人称自己为打工人、搬砖者,反应出工作的高强度和收入不成正比。虽然薪水不高,却每天还要加班拼命维持生计。

许多年轻人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就已经失去了活力,他们被各种压力压迫地降低了自己的欲望,不奢求爱情,不敢渴望结婚。对其他事情的需求和欲望也降到最低,企图这样来减轻自己的压力。

婚姻和面包永远是难以调和的事情,许多年轻人在为了生计奔波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去想其他的事情。

“治教培,惩996,开放三胎”:这一切都是为了4个字 - 4

如果社会中的年轻人没有了梦想和追求,只剩下为了满足温饱而赚钱。那么社会如何进行良性的发展,所以国家推出的这一系列政策正是对于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因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要看这些年轻人的作为。

年轻群体也关系着下一代的方向,只有社会环境更加公平,人们才能积极地将社会向前推进。

第二个原因就是国家要对国内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和调控。不断是教育培训机构的整顿,或者是对996工作制的严惩,看似是国家对于社会一些现状的治理,其实从宏观上来看更是国家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

“治教培,惩996,开放三胎”:这一切都是为了4个字 - 5

国家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整顿和治理,更是为了维护国内教育资源的公平。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让所有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曾经的教育培训机构是对有钱人家孩子的特权,家庭一般的孩子很难去上那么多培训班提升自己能力,所以教育培训机构的出现更是从教育上拉开贫富家庭的差距。

所谓寒门再难出贵子就是这个问题,也是反映了社会的现状。

国家这次组合拳层层出击,是国家宏观控制的展现,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不管是治教培,惩996还是开放三胎,这一切都是为了这4个字——“人口红利”。

“治教培,惩996,开放三胎”:这一切都是为了4个字 - 6

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通过市场为主导,国家合理牵引的模式,在尊重社会主体自由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将政府的引导力量发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了社会市场经济主体的相对自由性。

只有在国家这样的宏观调控模式之下,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得到相对的公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资源配置,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公平。

从而刺激人们积极发展,共同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一些资本家通过权势对底层劳动人民进行剥削的行为,国家也在大力的打击,同时维护劳动人民的既得利益。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