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13.3°C-16.1°C
澳元 : 人民币=4.84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2021-09-08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我们现在家长给孩子起名字,时常会看到一个字——“赟”,这个字的寓意很好,首先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宝贝,其次希望他以后“能文能武”,也就是希望他不仅要读书好还要体格好,全面发展。

“能文能武”这个概念自古有之,不过古代对“武”的要求更高,不只是身体好,还要真的会点武术!毕竟不像现在身处和平年代,在古代是战乱不断的,所以古代人小时候不仅要读书,还要习武,为的是将来做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雄豪杰。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被称赞说是文武双全,那他一定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文武双全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甚至连九五至尊的皇帝也希望自己能文武双全,明明是个骑马冲锋、抡刀舞剑的彪形大汉,只要做了皇帝,也会尝试舞文弄墨,附庸风雅,显示自己不只会打打杀杀。因此,很多皇帝都尝试写诗,而帝王诗作为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种类,在文学史上也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要说是刘邦和乾隆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刘邦,虽然他被戏称为“文盲皇帝”,却也曾因触景生情,写下过两首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每天都要写一两首诗,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

一位写了两首,一位写了四万多首,虽然两位皇帝在诗歌数量上相差悬殊,后人却评价说“贵精不贵多”,认为刘邦的这两首诗,完全可以压过乾隆的四万多首诗,原因是这两首诗都是质量上乘,堪称千古绝唱。那么,乾隆写了四万多首诗,就没有一首好的吗?刘邦写了哪两首诗?又好在哪里?

上车,下面我带您揭开谜底!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2

刘邦的第一首诗:《大风歌》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统一全国。随后封赏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包括随他征战的最主要的三大功臣,册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

可是封赏完还没过多久,刘邦就后悔了。刘邦心里想,他们手里都掌握着军队,对自己和后代的统治都是一个隐患,为此刘邦决定铲除这些异姓王。韩信、彭越等人先后身死,刘邦的杀伐决断,让三大功臣中的最后一位英布十分惊惧,担心自己步韩信、彭越后尘,为此他暗中调集军队,先下手为强,起兵反叛!

公元前196年秋天,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当时有伤在身的刘邦亲自率军讨伐,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英布的军队就在垂瓦被刘邦击败,英布则独自向南逃走了。

平定英布的战争基本上结束了,刘邦派一部分军队继续追杀英布,他自己则率军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家乡沛县。

刘邦自从秦末起兵离开沛县,眨眼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光阴流转,刘邦已经完成了从沛公到皇帝的华丽转身。这次刘邦回乡,也是他当上皇帝之后,唯一的一次回乡,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祖还乡”。

也正是在这次还乡期间,刘邦有感而发,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大风歌》。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3

话说刘邦回到家乡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父老乡亲们全都召过来喝酒,史书记载: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史记·高祖本纪》

“纵酒”,说明喝的很痛快,一连喝了十几天,刘邦说要走了,他跟乡亲们说,我带来的人太多,都在这里吃喝,时间一长,小小的沛县负担不起。但是,他故乡的老百姓,都不愿意让他走,最后刘邦没办法,在郊外搭了个帐篷,又喝了三天。史书记载:“帐饮三日。”《史记·高祖本纪》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4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5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这次回乡,史书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记载:“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亲自击筑、演奏,自己还写了一首歌,就是《大风歌》。

而且,喝得高兴的时候,他站起来边舞边唱、手舞足蹈。最后“泣数行下”,唱着唱着,泪下热泪来。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6

《大风歌》和“高祖还乡”的故事,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不过后人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大风歌》是一首欢快的歌还是一首悲伤的歌?

后世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在内,都认为这是一首欢快的歌。

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也曾经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叫《幸武功庆善宫》,诗里有两句写到:

“其乐还乡宴,欢比《大风歌》”。意思是说我这次回乡的欢乐,和高祖还乡是一样一样的。

这里牵涉到李世民对《大风歌》的理解,李世民认为《大风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但是有不少人研究认为,《大风歌》是一首悲伤的歌。

我们上文也提到了,《史记》里记载,刘邦唱着《大风歌》,唱着跳着,突然“泣数行下”,为什么流下眼泪呢,因为此时并非风平浪静,天下太平,还有很多事他要处理。

这时有三大难题,在困扰着他。

第一,刘邦这次是平定英布之乱后回去的,英布是他夺取天下的三大功臣之一,功臣们全反了,虽然是刘邦逼的,但是对刘邦的心里刺激非常大,刘邦现在是对哪个功臣都不放心,包括连萧何都不放心,逼的萧何违心地贪污、搞腐败,主动搞坏自己的名声,让刘邦不必对自己抱有戒心。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7

第二,此时刘邦已经决定,准备废黜太子刘盈,另立宠妃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次在家乡喝完酒,回到京城就要办这件事。此时刘邦虽然在家乡,但是已经在筹划着这件事。

第三,刘邦曾经在荥阳被项羽射中过一箭,这次平定英布叛乱,又被英布的部下射中了一箭,实际上刘邦在这次回到家乡之后六个月就去世了,此时的刘邦应该也对自己的伤势有所预感。

所以有这三件事,刘邦肯定高兴不起来,所以说《大风歌》是一首悲伤的歌。

《大风歌》是一首欢歌还是悲歌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8

刘邦写的第二首诗:《鸿鹄歌》

我们刚才说刘邦被三个难题困扰,其中有一个是废立太子的问题,

刘邦创作的第二首诗《鸿鹄歌》,就跟废立太子有关。

刘邦称帝后,在高祖五年,封结发妻子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

可是后来刘邦喜欢上了戚夫人,在刘邦后宫所有的嫔妃中间,刘邦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戚夫人。戚夫人比刘邦小了30多岁,年轻貌美,能歌善舞,会吹奏乐器,刘邦很喜欢她。

而戚夫人又给他生了儿子刘如意,刘邦也爱屋及乌,很宠爱刘如意。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史记·留侯世家》

戚夫人日夜侍奉刘邦,刘如意也经常被刘邦抱在胸前,刘邦说,不能使不像自己的那个儿子,地位在爱子的上面。

“不肖”就是不像的意思,刘邦觉得刘盈性格懦弱,才华平庸,“不类我”,而刘如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如意类我”。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9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史记·吕后本纪》

戚夫人受到刘邦的宠幸,刘邦东征项羽的时候,经常是带着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涕泣”,白天晚上哭哭啼啼,求刘邦把太子废了,立她的儿子做太子。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0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但是遭到张良、叔孙通、周昌等大臣的反对。理由是立嫡立长的传统不能废,太子的仁义世人皆知,吕后对汉朝的建立有功劳。

刘邦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暂时缓了下来。

吕后知道了刘邦想废太子的消息,非常惊慌,吕后请足智多谋的张良给她出主意。

张良说刘邦最看重四个老头,都住在陕西的商山,人称“商山四皓”。“皓”是白的意思,因为四个老头胡子眉毛都白了,所以叫“四皓”。

刘邦非常看重这几个老头,屡次请他们出山,就是不来,张良对吕后说,如果能把这四个人请来,辅佐太子,或许能改变刘邦的心意。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1

吕后听完,写了封非常谦恭的信,让他哥哥吕泽,带着重金厚礼去请商山四皓。四皓看了信,收下了礼,就出山了。

这四位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商山四皓”,就出山辅佐太子,当太子的老师。

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突然发现,在太子身后,站着四个老头,看起来都是八十有余,眉皓发白,容貌甚伟。

刘邦赶紧打听这几个人是谁,这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自己找了很多年都不来的商山四皓,刘邦很奇怪,说我请你们不来,凭什么我儿子一请你们就来呢?

四个老头讲了番道理,说你对文人向来不尊重,所以我们害怕你的羞辱。但是太子是一个对文人十分尊重的人,所以我们就来了。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2

刘邦想,太子既有朝中大臣们的支持,又有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辅佐他,要想废掉他,着实很难。于是打消了废掉太子的想法。

刘邦看到戚夫人为此很难过,对戚夫人说:“为我兹舞,吾为若楚歌。”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借着酒意击筑唱楚歌,于是唱了这首《鸿鹄歌》。这是一首楚地的民歌

《鸿鹄歌》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鸿鹄就是大雁的意思,意思是说刘盈已经像大雁一样,羽翼丰满,要振翅高飞了。都已经展翅翱翔了,你能将它怎样?即使我手中拥有弓箭,又能把它怎样?

刘邦面对戚夫人,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是作此歌劝慰戚夫人。

戚夫人当场跳舞,刘邦当场填词、演唱,两人完成了这首《鸿鹄歌》。唱完之后,刘邦泪流满面,从此再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刘邦一辈子只写了两首诗,高祖十一年,写了《大风歌》,高祖十二年,写了《鸿鹄歌》。也是在同一年,也就是高祖十二年,刘邦因为征讨英布时受的箭伤未愈,便去世了,刘邦一生先后做了四年汉王,八年皇帝,最重要的是开创了一个王朝,还是留下非常多功绩的。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3

既刘邦之后,很多皇帝也喜爱作诗,而且作诗的水平越来越高,比方说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连马上打天下的李世民也有几首很不错的诗“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甚至连朱元璋也能写出“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这种豪气干云的诗。

那到了乾隆这里呢?怎么说呢,首先我们说,乾隆是最喜爱写诗的皇帝,他自己说“若三日不吟,辄恍恍如有所失”,三天不写诗,就全身不得劲儿!乾隆酷爱写诗,他应该是整个皇帝圈里最喜欢也是写了最多诗的人了。那么乾隆写了多少首诗呢?

坐稳了,别摔桌子下面去,乾隆一生足足写了四万多首诗!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4

要知道,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全唐诗》收录两千多位诗人共四万八千多首诗,乾隆一人就写了四万多首,他一个人写的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

对于这样的成就,乾隆自己也颇为得意。公元1799年,89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回顾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时,不无自豪地说:“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他对自己写了这么多诗,很是洋洋自得!

乾隆活到了89岁,平均算下来,他每年所作的诗就超过400首,也就是每天都会写上一两首,产量何其高。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5

那么,乾隆写了这么多首诗,他写诗的水平如何呢?

虽然乾隆写了4万多首诗,但是翻遍阅古代文学史,查遍各类诗集、诗选,几乎没人引用过乾隆的诗。即便是当下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好像也几乎没有见到用乾隆的诗出题吧。可见我们这位乾隆爷的诗确实很一般。

引用大师们对乾隆诗作的评价: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价:“清高宗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

简单来说就是,乾隆的诗写得实在太差了,差到没眼看,令人作呕,可以说是把乾隆的诗贬的一文不值。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也不忘挖苦乾隆一番:“乾隆之诗所以难解,非在渊博,而在杜撰”,是以“群臣势必瞠目无所对,非拜扶赞叹不已”。

金庸说得比较委婉了,说乾隆的诗大家读不懂是因为他在瞎写,大家都不知道他写得是啥。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6

看来人们对乾隆的诗普遍评价不高!

不过我们还要为乾隆说几句,人家的主业毕竟是当皇帝,每天都要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只是在工作之余,创作一些诗歌出来,创作诗歌只是人家放松身心的方法。

比方说乾隆平常喜欢到颐和园的昆明湖,纵览美景,放松身心,如今昆明湖东岸有一头铜铸鎏金的“金牛”,就是当年乾隆命人铸造的,乾隆还写下了一首《金牛铭》,其中写道:金写神牛,用镇悠永。…瑞应之符,逮于西海。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7

乾隆在这里写下了1630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乾隆皇帝之所以喜欢游览昆明湖,无非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发起于白山黑水间,大多性喜自然,不愿被紫禁城的封闭、压抑而困扰。在昆明湖的波光潋滟之间,忘却案牍之劳形,找到了难得的畅快,发现了春意。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8

乾隆写诗,一个是为了放松,还有一个他对写诗是“真爱”,用写诗来记录生活,跟现代人热衷发朋友圈一样。

乾隆对自己的诗,有两个字的评价,即“拙速”。简朴、快速。他写诗很快,不拘格律,不事雕饰,信口拈来,便成篇什。

我们说万物皆可盘,乾隆写诗是万物皆可吟,乾隆作诗一般即兴落笔,扫雪要写首诗,吃个黄瓜写首诗,看见座古城墙也要写首诗。

口说无凭,我们不妨列举两个例子,一首叫《扫雪》,内容是:

扫雪必行赏,仆台早候之。未成分寸际,那可饰装为。今日素真积,培林泽倍滋。天思诚赐我,分惠亦其宜。

再一首是《黄瓜》,内容是: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内行人一看就明白,这哪里是诗,完全就是流水账,都是记录一些生活琐事。

还有一首艺术造诣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城墙》,乾隆下江南微服,但见远处有一参差不齐的古城墙,乾隆诗兴大发,也是有了这首:

远看城墙锯锯齿,近看城墙齿锯锯。有朝一日掉过来,上面不锯下面锯。

乾隆诗的问题是太直白、不讲技巧,不讲韵味,虽然感而发,但就是简单描述和议论。

难怪史学专家戴逸说:

“平心而论,乾隆的诗,历史的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19

乾隆诗歌虽然不佳,但并未没有佳作。比如,这篇《飞雪》就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最后一句。雪花、芦花浑然不见,混为一体,天地苍茫,这些意境就出来了。不过,这首诗也颇具争议。很多人说,最后一句是纪晓岚或刘墉给改写的。如若真是这样,乾隆作诗那是真没啥说的了!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20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21

小结:

单从作品的质量而言,刘邦的这两首诗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了。就诗文内涵而论,明显刘邦的诗脍炙人口的多。

诗歌写得好的人,或者要有天赋,或者要有阅历,正是因为刘邦走过了万里路、阅人无数,所以他的文字才可以力透纸背、直指人心。刘邦从草根到皇帝,经历的大起大落要比乾隆多的多,他的人生自然看得比乾隆要通透许多。

而乾隆生于皇宫,长于皇宫,怎么也不是一个接地气的人,想要创作出被人们接受并且欣赏的诗也有些勉为其难了。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22

不过身为皇帝,诗写得不好不要紧,擅于治理国家就行!最怕的是诗写得好,才华横溢,却不擅于治国,最后甚至成了亡国之君!

写诗,陶冶情操,是好事,如果不务正业,影响了本职工作,就变成了坏事,历史上不务正业的皇帝不少,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陈后主陈叔宝。

乾隆的诗都是在政务之暇,纪事抒情而作。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处理朝廷政务上面,这一点是好的!

“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了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成千古绝唱 - 23

不过乾隆的诗确实写得烂,可是他却写了四万多首,没有一首重复的,这是因为身为皇帝,没人敢指出他的不是。如同那个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

据说,连纪晓岚都极力夸赞乾隆的诗作。乾隆写了那么多诗,想出一本诗集,让纪晓岚给他写序。纪晓岚在序里边夸赞乾隆,“自古吟咏之富,未有过于我皇上者……是以圣学通微,睿思契妙,天机所到,造化生心。如云霞之丽天,变化不穷;如江河之纪地,流行不息……”

除此之外,一些大臣还模仿他的御制诗,乾隆的信心大增,写起诗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写一两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出了几大本诗集,成了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排在第二名的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可见乾隆在诗歌数量上还是“断层式”的领先优势!面对如此喜爱写诗的乾隆,你愿不愿意在他的众多称号之外,比如说“十全老人”、“战神”、“政治家”、“一枚帅哥”等这些称号之外,给他多一个称号,称他为“诗人乾隆”呢?!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